扎根广西这几年:从友谊关到北部湾,我们见证了这些“通关加速度”

故事的开始

在广西扎根多年,作为深耕此地的清关企业,最直观的感受是:这片面向东盟的门中,每天都在悄悄“升级”。从海关清关流程的优化到智慧口岸的迭代,从政策红利的落地到服务效率的提升,这些变化不仅让我们的日常服务更顺畅,更让“广西速度”成为客户口中的放心标签。

友谊关的“智慧进化”:从“排队等”到“秒通关”

还记得几年前在友谊关口岸为客户办理清关,最怕遇到高峰期——纸质单据反复核对、人工查验排队两三个小时是常事。但现在的友谊关,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智能验关通道全覆盖,货车司机刷脸即可完成身份核验,报关数据通过“单一窗口”一键上传,系统自动比对信息,无需再跑口递单;

无人机巡査 +智能审图替代了部分人工査验,集装箱 X光机扫描后,可疑点会被系统自动标记,查验效率提升 60% 以上。

前阵子为客户代理一批从越南进口的原材料清关,下午3点抵达友谊关,通过“两步申报”模式(先报基本信息通关,后续补全细节),不到1小时就完成了所有手续,客户惊叹“比预期快了 3 倍”。

清关流程的“减法哲学”:政策优化让企业少跑腿

广西海关这几年的“便民清单”一直在更新,从公司服务客户的实践来看:流程在做减法,服务在做加法。

以前客户申报有误需要改单,得提交三四份纸质说明,现在通过“互联网 +海关”平台在线申请,审核通过最快1小时就能完成;

针对大宗货物进口,海关推出“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模式,5月份为一家矿产企业代理清关时,通过“提前申报”让货物到港后直接放行,比常规流程节省了1天时间;

去年开始,北部湾港实行“7×24 小时”通关预约制,哪怕是深夜到港的货物,只要提前预约,海关关员也会到场查验,彻底告别“等天亮”的尴尬,我们的多家制造业客户都因此受益。

我们与广西的“双向奔赴”:扎根这里,服务更贴近

在广西的这些年,从最初组建小型清关团队,到如今拥有专业的本地化服务团队和配套仓储;从聚焦单一品类清关,到能承接东盟十国的一般贸易进口全链路服务,我们陪着这片土地一起成长。

从友谊关的智能闸口到北部湾港的吊装码头,从海关关员的耐心指导到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广西的每一步进步,都在让“中国- 东盟”贸易之路更通畅。

我们很庆幸,能成为这些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未来,也会继续扎根在这里,用更高效的清关服务,陪更多企业抓住东盟市场的机遇。

2025年日本水产/海鲜重返中国进口市场:10地禁入、三重证明下的精准贸易机遇

2025年6月29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第140号公告,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进口水产行业激起层层涟漪。这份名为《关于有条件恢复日本部分地区水产品进口的公告》的文件,标志着自2023年8月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局面迎来重大转折。尽管福岛、宫城等仍在禁止名单中,但这份准入调整,已经引发国内水产进口和分销商的强烈关注。

对于进口企业而言,这既是期待已久的商机,更是充满挑战的新征程。作为专业进口清关服务机构,我们深入解析政策内涵,为您揭示新规下的市场机遇与合规路径。

一、政策要点:精准解禁背后的严格监管

海关总署此次解禁绝非全面放开,而是建立在三重科学保障基础上的精准化开放:

地域排除明确:福岛县、群马县、栃木县、茨城县、宫城县、新潟县、长野县、埼玉县东京都、千叶县等10个高风险都县仍被全面禁止进口。这些地区全部位于东日本,毗邻或直接关联福岛核电站,是核污染水排放影响最直接区域。

企业资质重审:所有希望恢复输华的日本水产品生产企业必须重新申请在华注册,过去注册一律作废。对于食用水生动物,其养殖、包装企业也需完成注册登记。

申报文件强化:进口时需同步提交日本官方卫生证书、放射性物质检测合格证明及产区证明,三份证明,缺一不可,

动态监管严格:海关将持续进行独立监测与抽样检测,一旦发现不符合中国标准或日方监管失职,将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切实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

“这不是松口,而是更精准、更有底线的强监管信号。”行业观察人士如此评价此次政策调吉冬“中国用放的姿态,守更牢的底线。”

二、市场影响:冰封两年后的艰难重启

自2023年8月24日日本启动核污水排海后,中国全面停日本水产品进口。近两年的贸易冻结使日本对华水产出口暴跌92.3%,2024年全年出口额仅剩35亿日元。此次有条件解禁,为日本水产行业带来了一线生机。

高端日料店和水产进口商已开始盘算如何重启供应链。市场反应谨乐观,建立在海关严格监管与科学数据支撑的基础上,

但挑战依然严峻。普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仍然存在。信任重建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时间与技术保障的双重加持。

三、准入品类与潜在风险

允许进口范围:除上述10个都县外,日本其他地区生产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在满足全部条件后可恢复对华出口。

高风险雷区:企业需特别注意“原料路径合规”问题。根据已有案例,即使产品本身产自非禁区(如北海道),若其加工原料途经禁止区域(如东京都),同样会被海关要求退运或销毁。

四、进口核心要求

进口企业必须满足以下硬性条件,缺一不可:

生产企业注册:日本输华水产品企业必须符合中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重新申请在华注册,获得注册之日起生产的水产品方可输华。

三重证明文件:

日本官方出具的卫生证书

放射性物质检测合格证明

产区证明(须明确显示生产工厂送抵日本码头的路线和运输工具,且运输路线不得经过10个禁止区域)

五、企业行动建议

源头把控,认证先行:立即核查日方供应商是否在“允许输华企业名单”内,确保其已完成在华注册。切勿与未注册企业签订合同。

运输路径透明化:要求日方提供完整供应链路径图,确保原料采集、加工、运输全流程避开10个禁止都县,并能在产区证明中清晰体现。

检测报告合规化:放射性物质检测必须由日本官方认可机构出具,检测项目与方法需符合中国标准。建议提前进行样本预检。

分批试单,控制风险:初期建议采用小批量试单模式,测试通关效率与市场反应,避免大规模发货造成滞港损失。

区块链溯源应用:积极采用海关推荐的区块链湖源系统,实现从捕捞到餐桌的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增强消费者信心。

未来展望:动态平衡中的贸易机遇

此次解禁是科学理性与外交务实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在国际高风险议题上的治理智慧。政策设计保留了充分的弹性空间—一旦发现不符合我国标准或日方监管失职,将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对进口企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责任。能否把握这次有限开放带来的商机,取决于企业能否严格遵守三重证明要求、建立透明的溯源体系、重建消费者信任。

随着中国持续进行独立监测与样本取样,政策未来可能进一步调整。合规经营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而任何违规行为都将面临严厉处罚甚至永久退出市场的风险。

设备回国计划背后:一家越南工厂的清盘决定,牵出一票多国采购设备的整合难题

一、一场清盘决定,拉开回国设备进口的序幕

今年上半年,我们接到一家客户的进口咨询。对方原在越南设有一家日化产品的工厂,因业务调整,决定停工关厂。客户希望将厂内还能使用的部分生产设备和未使用的原料打包运回国内,后续再部署新用途。

这种“工厂资产回流“操作听起来不复杂,真正落地时,问题却接踵而至。

二、 多国采购,设备“来头”各异

这批生产设备来源地复杂:有些是早年在广东购买的,有些是从德国和意大利进口至越南使用,设备类型包括乳化机、灌装线、控制柜系统等。而且采购时间跨度大,部分设备已在工厂运行多年,缺少原始购销合同或出厂证明。这让我们在海关编码归类、原产地证明、报关资料准备等环节,遇到了不少挑战。

三、不只是设备,还有“夹带”的原料怎么处理?

客户还提出,希望一并回运厂内剩余的一些日化添加剂、香精、助剂等原料——有些是液体、有些为固体,大多已开封未使用,部分还涉及危险品属性。

我们在审核清单时,发现这些原料的包装标签不符合中国的化工品进口规定。为此我们建议采用“设备与原料分单操作、香港中转分流+标签重整”的方式,保证各类货物分别合规清关,避免因混申而被查验甚至退单。

四、报关的“细节地雷”,一不小心就可能全票卡住

客户还有顾虑:“这些设备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现在修复后再进口回来,会不会被海关当作’新货’处理?是不是又得缴税?”

我们解释了非新设备进口的申报标准,并为客户设计了操作路径

对于仍保留原有铭牌和使用痕迹的设备,申报“非新机电”入境,附带当年采购记录和产品使用说明:

对于部分资料缺失的设备,补充使用场景及一致性声明,确保整票货物用途清晰、资料完整;

涉及的原辅料(如香精类原料),提前确认监管条件,准备危包证书和成分说明,避免因资料不齐导致查验延误。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重新“搬回”设备

类似这样的“工厂设备撤回”项目,我们从去年至今已经处理了多起。客户类型涵盖日化、包装、轻工业制造等领域。它们在过去几年曾向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设厂,现在因地缘政策、成本变化或供应链策略,开始将部分资产重新布局回国内。

从我们的视角看,这类整合进口项目具备高度定制化特征。申报路径不确定、资料缺失、监管差异,是目前企业常遇的几大难点。

设备可以回来,但清关不能“想当然”

设备回国不是简单的“退回来”操作。是否属于退运?是否构成新申报?是否涉及旧机电目录?中检、调离、产地证复核等问题,都需要提前评估。

我们建议,企业在规划这类资产整合时,应优先完成资料盘点,并与清关顾问沟通合规路径。只有前端处理得当,才能保障后端操作顺利无阻。

博隽团队始终强调一点:早规划、早判断,才能把主动权握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