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回国计划背后:一家越南工厂的清盘决定,牵出一票多国采购设备的整合难题
一、一场清盘决定,拉开回国设备进口的序幕
今年上半年,我们接到一家客户的进口咨询。对方原在越南设有一家日化产品的工厂,因业务调整,决定停工关厂。客户希望将厂内还能使用的部分生产设备和未使用的原料打包运回国内,后续再部署新用途。
这种“工厂资产回流“操作听起来不复杂,真正落地时,问题却接踵而至。
二、 多国采购,设备“来头”各异
这批生产设备来源地复杂:有些是早年在广东购买的,有些是从德国和意大利进口至越南使用,设备类型包括乳化机、灌装线、控制柜系统等。而且采购时间跨度大,部分设备已在工厂运行多年,缺少原始购销合同或出厂证明。这让我们在海关编码归类、原产地证明、报关资料准备等环节,遇到了不少挑战。
三、不只是设备,还有“夹带”的原料怎么处理?
客户还提出,希望一并回运厂内剩余的一些日化添加剂、香精、助剂等原料——有些是液体、有些为固体,大多已开封未使用,部分还涉及危险品属性。
我们在审核清单时,发现这些原料的包装标签不符合中国的化工品进口规定。为此我们建议采用“设备与原料分单操作、香港中转分流+标签重整”的方式,保证各类货物分别合规清关,避免因混申而被查验甚至退单。
四、报关的“细节地雷”,一不小心就可能全票卡住
客户还有顾虑:“这些设备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现在修复后再进口回来,会不会被海关当作’新货’处理?是不是又得缴税?”
我们解释了非新设备进口的申报标准,并为客户设计了操作路径
对于仍保留原有铭牌和使用痕迹的设备,申报“非新机电”入境,附带当年采购记录和产品使用说明:
对于部分资料缺失的设备,补充使用场景及一致性声明,确保整票货物用途清晰、资料完整;
涉及的原辅料(如香精类原料),提前确认监管条件,准备危包证书和成分说明,避免因资料不齐导致查验延误。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重新“搬回”设备
类似这样的“工厂设备撤回”项目,我们从去年至今已经处理了多起。客户类型涵盖日化、包装、轻工业制造等领域。它们在过去几年曾向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设厂,现在因地缘政策、成本变化或供应链策略,开始将部分资产重新布局回国内。
从我们的视角看,这类整合进口项目具备高度定制化特征。申报路径不确定、资料缺失、监管差异,是目前企业常遇的几大难点。
设备可以回来,但清关不能“想当然”
设备回国不是简单的“退回来”操作。是否属于退运?是否构成新申报?是否涉及旧机电目录?中检、调离、产地证复核等问题,都需要提前评估。
我们建议,企业在规划这类资产整合时,应优先完成资料盘点,并与清关顾问沟通合规路径。只有前端处理得当,才能保障后端操作顺利无阻。
博隽团队始终强调一点:早规划、早判断,才能把主动权握在手里